消除用工体制内外差别是促进就业市场化的选择 |
|
伴您休闲网职场频道 时间:2012-03-21 17:41:01 来源:网友上传 |
|
|
|
|
|
|
|
    大学生都愿意做公务员、到国企去,但是大型国企毕竟有限。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是现在大学生都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去,因为中小企业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不如大企业和国家机关规范。
  要理顺这个关系,国家应该重视发展中小企业,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比如减免税收等。员工在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福利待遇低,而中小企业确实存在税负过重的问题,政府给它们减税之后,将使它们有发展能力,从而也有提高员工待遇的条件。
      此外,政府还应该发展社会福利体系,包括公租房、社会娱乐设施、公立图书馆等,这些都是年轻一代所需要,而中小企业确实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的。
  同时,还要加强劳动立法和劳动监察,尤其是劳动执法。不要把劳动的法制建设变成写字运动,中国劳动法规已经不少了,但执法和落实的问题比较突出,法,包括一些政策,往往落不到实处,发挥不了保护劳动者的作用。
  中小企业也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很多中小企业是家族式管理,企业文化比较落后,大学生招来后也呆不住。社会应该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引导,比如评选“最佳雇主”等,引导企业良性竞争,工作环境好了,人才才愿意来,才能呆得住。
  从国家来讲,要给促进大学生就业再做一些实事。比如,教育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这些年,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心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获得长足的发展。但还不够,特别是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低的问题非常突出。
      国家设置职业指导的专业硕士学位,这是发达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可以设想,我们鼓励大学生下基层,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工作,问题在于他们怎么在基层获得发展,走向成功?甚至什么是职业发展,什么是职业成功?应当说大部分学生都是不清楚的。应当说,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成功不成功,影响因素很多。
      首先是天赋层面,比如个人的性格、直觉、美感等。这告诉我们要允许年轻人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第二,修炼层面,包括责任感、敬业精神、服务意识、承压能力等方面。这说明,人的成功取决于持久的努力,长期的修炼。第三是应用层,比如沟通技能、团队协作以及人际技能等方面,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和锻炼达到。
      如果有了科学的职业规划和指导,大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在基层,在最基础的岗位上,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在职业的发展道路上将大大增加预见性,大大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其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当然,大学生通过下基层,做一般性工作,其个人成功的自信心也必然会大大增强。
  宁可和几千人一起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造成这种状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行用工体制没有真正充分的市场化。也就是通常学生找工作时说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现象并存。因此要从大的制度方面进行改革,改变“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体制用工差别,消除这种基于体制的不平等。
  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是一种必然。找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互相寻找合适对象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找一个各方面都满意的工作永远是有难度的。现在要做的是使学生更快适应市场。
  职业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是什么样的、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是什么关系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现在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这些问题认识差距很大。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认知的指导。
  走向职场,每个人面临的状况各不相同,个性、认知、追求都不同,要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和未来生活的认知能力,提供他们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将“大学生就业难”这个总命题化解为每个毕业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帮助他们对症下药来解决。这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了。
(本文已被浏览 1380 次)
|
|
|
|
| | | |
|